天主教襄樊教区简介

      天主教襄樊教区是湖北省五个教区之一,是以湖北省第二大城市——襄樊市而命名,襄樊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襄樊市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版土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578.8万。襄樊市城区面积3563平方公里,人口218.6万。现在的襄樊教区是由原襄阳、随州和老河口教区合并组建而成的,位于鄂西北、汉江中游一带,北有河南省南阳教区,西有陕西省西安教区和安康教区,南与宜昌教区相接,东与武汉教区毗邻,辖襄樊市、十堰市、随州市和神农架四个地区,计有17个县市区。整个教区面积总计5.65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总计人口1194.8万,占全省人口的六分之一。

      襄樊教区是由原襄阳、随州和老河口合并组建而成,襄樊教区的历史自然离不开这三个教区的历史,今分别简单述之。

      襄阳教区:天主教传入襄阳比较早。成和德在《襄郧属教史记略》记载:“在康熙年间,襄阳知府江方济各信仰虔诚,奉教热心,助穆迪我神父传教,不久受洗五六百人。”1870年,湖北省被划分为三个教区,即汉口教区、恩施教区和鄂西北教区。襄阳属于鄂西北教区,意大利在襄阳城西北建规模宏大的天主堂,有教士樊怀德传教。1905年,意籍教士明德政来襄,在襄阳城内教门街建西式教堂。1910年意籍教士车格里任该堂司铎,对教堂屡加扩建。有高耸挺拔的钟楼,为襄阳当时建筑之最。襄阳天主堂有老营和钱家营两个会口,后成为襄阳的总堂,下辖樊城、泥咀、黄龙、欧庙、程家河五个天主教堂和张家湾、柿子铺、竹条铺、吕堰驿、北路井、清凉寺、尹家集、新集、永安港、吴家集、丁家集、方家集、欲山、东津湾、吴家河、耿家集、黄龙桥、尤家桥、杨家集、邹家湾、胡家湾、李刘集、双沟、张家集、杨岗、杨挡等28个会口,有神职人员约60名,有教徒6500余人。 1936年,意籍主教费乐理迫于中国教会要求自办教会压力,遂将襄阳、枣阳、南漳、宜城的教会划归中国人管理,成立襄阳教区,以襄阳天主堂为教区总堂。管理人员全部为中国人,易宣化被任命为襄阳国籍教区首任监牧主教,解放后由蒲圻国籍教区主教李道南祝圣为正权主教。1977年8月24日,易宣化主教突发脑溢血,26日清晨2时20分病逝襄阳。 1988年10月17日,樊城天主教堂经过维修后重新对外开放,特请当时的汉口教区主教董光清前来举行开堂仪式,并聘请汉口教区王存举神父主持这里的教务工作。但是,由于王神父性格善良温和,教会的权力被当时的爱国会主任方文英掌控,并且在未经教会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原襄阳主教府贱卖给襄樊市审计单位,造成教会财产的大量流失,实在令人遗憾。从历史来看,襄阳教区负责人共有以下几位神长:樊怀德、明德政、车格里、易宣化、胡世声和王存举等。

      老河口教区:清代,天主教鄂西北教区中心在谷城县沈家哑子 ,设有总堂。同治十二年 (1873 年 ), 总堂代权主教毕礼(意大利人), 派女教士郭玛利亚(国籍)等人来老河口 ,在朝佛街租赁房屋 ,开设诊所,以医术为先导,进行传教活动,发展教徒三十余人。光绪元年,毕礼又派教士罗光义来境,在仁义街购房建教堂。从此,老河口便成为天主教鄂西北传教的重点。与此同时,方济各女修会、仁爱会女修会亦先后在线子街建小圣堂和修院。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光绪十七年,不仅发展了大批教徒,还购置了大量房地产。是年,意籍传教士杨睦多来代理主教职务,经营教区事务,开办育婴堂、若瑟堂中药店,扩大诊所业务,经济文化并重,使教务达到鼎盛时期。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后,老河口被划为意大利教区。光绪二十三年,天主教会又在化城门外抬头岗兴建北堂,仁义街天主堂为南堂。宣统元年,毕世修正式将主教府由谷城县沈家垭子迁老河口,鄂西北教区更名为老河口教区。称沈家垭子天主堂为老堂,老河口天主堂称大堂或总堂,下辖五个本堂区,二十一个会口。教区包括襄阳、郧阳两府 13 县。老河口设两个分堂,南堂在主教府内,下属太平店,仙人渡,王府洲、张集、沈家湾、毕魏岗六个堂口,北堂设拦马河,下属三官殿、客落湖、王楼、丁家楼、竹林桥、杨岗、孟楼、孙湾、薛集、齐岗、傅家寨十一个堂口。改革开放以后,老河口教区鲁冀贤神父受命挑起恢复教区工作的重任,各地修建教堂,恢复修女会,培养男女圣召,把河口教会办得有声有色,蒸蒸日上。鲁冀贤神父94年病故以后,来自宜昌的德高望重的李新富神父勇于接任教区长的工作,继续发展河口教会。今总结一下河口教区负责人大概有以下几位神长:毕礼、罗广义、 杨穆多、毕士修、费乐理、鲁冀贤和李新富等。

      随州教区:随州的传教活动始于咸丰九年(1859年),首先传入草店、廖寨,光绪十五年以后发展到城关、淅河、唐县镇、厉山和万和等地,1923年至1937年属汉口教区管辖,1937年成立随州监牧区,下辖随州、广水和安陆三县,教徒1536人。改革开放以后,随州教区长吴秉懿神父在国内外友好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教务工作。1994年首先兴建随州淅河教堂,95年恢复廖寨教堂,98年修建东城区白桃教堂。吴神父在生前特别注重圣召培育工作,现在随州培养出六位青年神父。2003年,吴神父在襄樊教区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人生最后愿望,终于落实、装修和开放随州城区教堂,然后与世长辞。

      2000年,根据湖北省天主教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经中国天主教主教团批准,湖北省有原11个教区调整为5个教区。教区调整的权利原本为教会最高当局所保留与拥有,但是在当前特殊的环境下,湖北省有许多教区没有神长专门负责管理,造成无牧之羊的悲惨情景。教区调整地目的是为了更好发展教会,满足信教群众的合理要求,调整方案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合情合理的原则,有条不紊的逐步进行,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原汉口、武昌、汉阳三个教区根据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管理制度调整为一个教区,即武汉教区,辖武汉三镇和孝感地区;原宜昌教区和恩施教区调整为宜昌教区,辖宜昌、荆门、恩施地区。原沙市教区提升为荆州教区,辖荆州、潜江、仙桃等地。原蒲圻教区、蕲春教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称呼为蒲圻教区,以纪念蒲圻教区的特殊性。原襄阳、随州和老河口由于处在鄂西北地区,则以湖北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市命名,合并组成襄樊教区。

      2000年5月12日,在省市统战、宗教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鄂西北三地区的神父们在老河口天主堂召开襄樊教区组建会议,会议一致支持教区合并和调整,并全票通过,选举原河口教区长李新富神父为教区长,并组建教区工作委员会协助教区长工作,李新富神父兼工作委员会主任,随州代表陈建庆神父和十堰代表王康金神父为副主任,刘彦强神父为秘书处负责人。 2000年12月10日,襄樊教区特请武汉教区董光清主教来樊亲自祝圣李传明执事为神父,这是新教区成立以后第一位新神父,为今后教会的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 2001年2月19日,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教区长李新富神父主动申请辞去教区主要领导职务。4月26日,教区召开工作委员会主任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李新富神父、陈建庆神父、王康金神父、刘彦强神父,本堂王存举神父列席了会议,会议接受李新富的辞职申请,正式决定由教区副主任陈建庆神父接任教区长和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并上报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省天主教“两会”备案,同时也接受王存举神父因健康原因辞去樊城天主堂堂区主任职务,由教区秘书长刘彦强神父兼任。

      2000年以来,教区分别安排组织祝圣了李传明、孙卫平、李景松、龚贤华、武伟斌、胡俊伟、陈君伟、阮仕军和胡振科为神父,加上原有的陈建庆、王康金、刘彦强、陈自强、刘希君和张小元6位神父,共有15位年轻神父,而老神父因年龄和健康原因都蒙主宠召,安息主怀了。全体神父工作布局是襄樊7人,随州4人,十堰3人和在中南神哲学院工作1人,全部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毕业祝圣的青年神父。由于“庄稼多,工人少”,大家都是一人身兼数职,辛勤耕耘,服务在福音传播和发展教会的第一线上,肩负各地教会的牧灵工作。教区现有修生2人,就读于武昌中南神哲学院。教友约有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襄樊、郧西、老河口、谷城、枣阳和随州等地,各地教友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实践主的教导,积极履行福音传播的使命,利用各自的生活、工作环境,拓展基督的教会,所以每年各地教友都有不断递增的迹象和趋势。

      修女圣召培育也是教区关心和支持的工作。在老河口市现有一修女会,名叫圣母无玷之心传教修女会,现有修女30人,现任院长是来自河南的王艳芳修女。由于她是跨地区的修女会,其在人事、经济和内部管理上享有高度的独立自治性,但其在事关福传和教务上与教区保持密切的联系,彼此合作,相互支持。修女们在从事医疗、工艺、教育等各项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教会的发展工作,为教会神圣事业的开展起到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区现有教堂14座,其中落实开放的老教堂6座,分别是樊城定中街教堂、谷城县紫金沈垭教堂、房县城关教堂、郧县城关教堂、随州城区烈山大道教堂和曾都区环潭廖寨教堂。新建教堂8座,分别是枣阳袁庄教堂、随州淅河教堂和东城白桃教堂、老河口仁义街教堂和袁冲教堂,郧西城关教堂、郧西上津教堂和马安教堂。 1989年10月,根据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襄樊市定中街天主堂正式归还开放,同时教会原有的部分建筑也相继予以落实,但是教区主教府大院内目前仍被襄阳区医药公司、樊城区定中街居委会、市房管局以及10余户非法乱搭乱建的居民所占用,虽经市宗教局和教区多年来积极努力的工作,但收效甚微,由于这些单位和其主管政府不积极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致使天主教襄樊教区主教府的整体规划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无法满足教区工作和宗教自养的需要。目前,全省其他四个教区的主教府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宗教活动、生活办公、食宿用房一切就绪,惟有襄樊没有落实。根据中央(1982)19号文件、国发(1980)188号文件、国发(1981)178号文件精神以及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印发〈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的通知》([1995]国土[籍]字第26号)第三十条规定:“原宗教团体、寺观教堂宗教活动用地,被其他单位占用,原使用单位因恢复宗教活动需要退还使用的,应按有关规定退还。”为此我们要求,由政府出面,组织落实主教府院内房地产专班,尽快开展工作,使主教府院内房地产早日退还,为主教府的整体规划建设扫除障碍,奠定基础,铺平道路。假如落实归还工作进展顺利的话,我们将对整个主教府做出以下规划:由于教堂是一座长50米、宽10米,能容纳400余人的罗马式百年建筑,整体结构基本完好,我们将对整座教堂予以保留,并且根据以旧修旧的原则对教堂进行全面装修,使之更加庄严肃穆,满足广大信教市民的需要,促进襄樊市的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主教府院内的其余建筑,由于在“文革”时期,占用单位和个人只是谋求自己的利益,缺乏统一的部署与规划,也没有什么艺术性和宗教活动实用价值,我们计划将其全部拆除,夷为平地,然后筹措资金,在教堂与志强大厦之间的临街地段建一座高5层、占地面积1800平方的商业综合楼,以支持襄樊的经济发展,繁荣襄樊的市场,创造市民就业机会,增加教会自身需要。同时在大院的最后端建一座主教办公楼,以满足教区人员办公和生活的需要。最后在商业楼和办公楼之间种植青草,安装喷泉,绿化环境,净化空气,成为市民休闲纳凉的向往之所。假如因城市规划或者原地落实的确困难重重的话,市政府可以对主教府建设采取异地还建的原则,即在保留定中街教堂作为市中心堂区继续开展活动的前提下,教会放弃对定中街10余亩地教产的主权,由市政府在高新区交通购物方便,并能保证教会自给自养的情况下,无偿为教会划拨10余亩地,并划拨资金修建新的主教府,一劳永逸解决天主教主教府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也为襄樊宗教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 2、 教区教堂建设在教区基本情况里提到,教区现拥有教堂13座,但具有规模可作为正式活动的新老教堂有襄樊定中街教堂、随州烈山大道教堂、淅河教堂、白桃教堂、曾都廖寨教堂、老河口仁义街教堂、袁冲教堂、郧西城关教堂、上津教堂和马安教堂。谷城沈垭教堂、枣阳袁庄教堂和房县城关教堂都是由普通民房、学校校舍和工厂厂房改建的临时场所,就严格意义来讲,不能称之为正式教堂,只能是暂时性的活动场所,这三处教堂有必要在近期重新设计、规划、筹资、建设适合时代要求的教堂,以满足广大信教群众的合理需要。郧县城关教堂由于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可能属于被淹没、要求拆迁的范围,届时,教区可以采取异地还建的原则,要求政府划地拨款在郧县城区范围内兴建新的教堂。同时,根据宗教的发展和群众的要求,教区要积极考虑整体教堂合理布局,即在原有教堂或场所的基础上,应该增加以下几处教堂:十堰市城区、随州市广水、曾都区厉山、万福店、樊城区太平、襄阳区程河、襄城区卧龙、谷城城关教堂和黄山垭等教堂。由于这些地方大部分拥有教会教产,根据宗教政策都是恢复落实的范围,兴建教堂开展活动比较容易客观,也有可操作性和正当性。

      如上所述,教区是天主子民的一部分,托给主教在神父们的协助之下所牧羊。教区主教是教区的本有牧人,是教区的最高领导和掌舵者。襄樊教区由于各方面不成熟的因素,目前和全国其他部分教区一样,实行的教区长负责制,在法典上称为教区署理主教,而今后教区主教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教区发展必要方向和实际要求。教区将来待条件允许、时机成熟的情况下,能出现一位教会当局批准、党和政府满意、神长教友信任的德高望重、才艺兼备的主教,在全体神长的辅佐下,带领教会全面发展。 教区作为教会的地方组织,作为天主子民的一份子,不但要传播福音发展教会,更应积极关心社会福利事业,关爱弱势群体和正义事业。教区在未来的计划中,要加紧筹划成立类似社会服务中心的机构,领导和协调教区范围的福利工作,积极筹办养老院、孤儿院、幼儿园、医院诊所和骨灰堂等慈善事业,成立相应的教育、慈善和爱心等基金会,为那些身患爱滋、麻风、白血和残疾等各种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在邪恶中要维护正义,在仇恨中要宣扬宽恕,在痛苦中要送去安慰,在无情中要传递友爱,在绝望中要增加希望,在无信中要树立自信,在冷酷中要给与温暖。

      总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襄樊教区将在教区长或者未来主教的领导下,在全体神长、修女和教友的通力合作下,形成以教区主教府为龙头、随州和十堰为左右两翼,316国道湖北襄樊段为主轴心,谷城沈垭为全国特有的宗教发源地和朝圣地,同心同德,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基督福音的传播、为神圣教会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而努力奋斗。